fbpx

朋友問我:“你好嗎?”。不到半秒他就自己反駁自己:“現在這種情況,怎麼可能會好。” “現在不會大好,但還是可以吃可以睡,不出門的話至少平安咯。” 我嘗試說笑緩和氣氛。

“你好嗎”什麼時候變成這麼悲傷的問候。

不好的時候,看看其他人的“不好”,至少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脆弱?還是會更不好?我想這兩年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功課就是“辨識自己的情緒”。

是不是已經分不到“鬱悶”和“焦慮”
分不到“壓力”和“無力”
分不到“憤怒”和“煩躁“

另一位朋友告訴我:“我發現自己有點憂鬱。”他的行業在疫情期間是完全無法操作。雖然說吃飯不是問題,但就是每天都在家,躺在電視前看著毫無意義的螢幕閃動,也忘了自己看過什麼。

“頂著。不要放棄。”我說。
“不至於放棄,但就是不懂每天醒來為什麼。”

我是屬於“短期計畫”的人,經常有人問我,公司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?我都會毫不心虛地說:

“我不懂。”

之前也是這樣和經紀人打趣:“我的下一步,就是沒有下一步。”

這樣的短視在我的人生是 working quite well的,更何況“計劃”二字,在這一兩年顯得有點諷刺。當然,大大聲講很多宏願還是不難的,但我總覺得行動力會把人帶去那裡,有時候想做的事未必可以清楚說出來,但最後還是會做到就對了。

而現在,身在逆流的江水,要用盡了力氣去划水留在原點,還是嘗試放軟身體,隨逆境去到新地,再看世界可以怎樣繼續為難你,見招拆招?這兩年來,我身邊的人,情緒都是在這兩者中切換。

所謂的戰鬥力持續不了多久,積極樂觀了一兩個禮拜,然後看看新聞和疫情數字又會陷入焦慮。

像股市一樣,喔公布FMCO咯,跌一點。喔有疫苗了,升一點。重複又重複。

但人不是股票,這樣下去,眼睛看不見的傷害早已形成。

而我,在朋友眼中算是積極的人,我認為現在最悲觀的樂觀就是:

“可以確定的是,這一切都會過去。”

現在的情況是很f*ck up 的,不要懷疑,是很夠力夠力 f*ck up, but trust me,會好起來的。放鬆每一天,時間任它流逝吧(沒想到我會講出這句話),過去了,就好了。

這兩年被浪費,這兩年沒什麼積累,這兩年停留在原點甚至是低點,都沒關係。等這一切過去了之後,再bounce back。世界恢復正常是遲早的事(不要問我哪來的信心),我們不需要執著於它要怎樣恢復,待恢復之時,我們還有力氣起飛就好。

現在,讓我們吃下飯,沖下涼,看下花草,承認即將失去的,擁抱這我們改變不了的,笑一個,留得人命在,哪怕沒工開。